首页

女王高跟鞋免费踩踏视频

时间:2025-05-23 00:39:34 作者:专栏丨哥伦比亚与“一带一路”的时代交响 浏览量:19850

 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:“整体的人类遗产”何以美美与共?

  ——专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、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铭

  中新社记者 杜燕

  中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。今年7月,“北京中轴线——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、巴丹吉林沙漠—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、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(第二期)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扩展项目,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达59处,居世界前列。

  近日,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、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铭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,围绕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、系统性保护,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展开解析,探讨体现“整体的人类遗产”(Human Heritage as a Whole)的普遍意义,以及遗产保护进程中人与遗产的互动、共生。

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
  中新社记者:中国这些年如何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?如何在世界遗产保护中贡献“中国方案”“中国智慧”?

  王铭:北京中轴线遗产内涵多元、载体多样、空间多点。承载遗产价值的15处构成要素,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,即为总面积约5.9平方公里的遗产区;缓冲区覆盖面更广,包含遗产区周边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,总面积约45.4平方公里,涵盖了北京老城约三分之二的面积,对于老城整体性保护意义重大。

在北京正阳门箭楼拍摄的北京中轴线。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

 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,“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”。从《世界遗产名录》角度而言,真实性、完整性保护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,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一直强调整体性保护,近年来进一步强调系统性保护。

  中国提供了可行的“中国方案”,将多种遗产类型置于整体视角考虑,强调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的景观互动、人的核心作用、预防性保护、民众参与保护的重要路径,以进一步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“整体的人类遗产”的普遍意义,实现遗产保护进程中人与遗产的互动、共生。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抓手。

 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、系统性保护是重要基石,推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,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。

  中新社记者:这些年,中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?哪些方面需进一步完善?

  王铭:中国自2006年起设置了“中国文化遗产日”,2017年起调整设立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既体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,又融入非遗传承、传播的诸多活动,推动在遗产保护基础上的活态传承。

  活态传承非常关键。此次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,广泛且热烈的公众参与就十分具有代表性,体现了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的连接。

  近年来,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结合越来越多,“让文物活起来”成为耳熟能详的声音,“博物馆热”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,北京等城市大力建设“博物馆之城”成绩亮眼,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、文化旅游等相结合……这些行动都在积极助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。

2016年6月11日,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,故宫博物院围绕文化遗产日主题“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”开展了一系列活动。图为慈宁宫大佛堂区域展示的雕塑精品吸引游客。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

  中新社记者: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有何重要意义?

  王铭:随着今年7月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锤声落定,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达1223处。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既是各国的宝贵财富,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。

  此次申遗成功扩展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(渤)海候鸟栖息地,实际上是一个更大范围的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中的中国东部沿海段落,特别需要通过国际交流来共同保护全球迁飞候鸟的栖息地、停歇地和越冬地。

 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。运河是连接世界的“文化使者”,通过运河文化国际交流,中国与世界诸多运河历史文化城市以运河为媒,打开了交流合作的新局面。

6月15日,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前夕,来自意大利的瑞丽在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开启簪花汉服游,体验运河边的中国文化。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

  今年还是“丝绸之路:长安—天山廊道的路网”项目申遗成功十周年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国申遗的成功代表,申遗过程体现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的交流合作。

  近年来,中国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,并向多国联合申遗的角度努力。

  这些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典范,将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和文明对话。

  此外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需要建立在同理心、共情力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。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、传承、利用,正是整合“整体的人类遗产”的基础,有助于发挥文化的国际交往功能,推动世界各国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,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  中新社记者: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?

  王铭: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之一。无论是类型多样的中国文化遗产,还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文明交流,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。

 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,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。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,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和当代形态,应该也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。

  大家已熟知的“丝绸之路:长安—天山廊道的路网”、中国大运河、“北京中轴线——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等世界遗产,以及正在积极推进跨国申报的海上丝绸之路,都体现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印记。

  这些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典型例证,在其保护、传承、利用的一系列具体过程中,不仅融入国际视野、世界眼光,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深刻影响,遗产的普遍价值更加彰显。

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文明交流互鉴将进一步作用于文明对话,以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基因相互碰撞、交流,激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更多可能性。(完)

  受访者简介:

王铭。受访者供图

  王铭,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教授、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、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,硕士生导师,清华大学博士后。北京史研究会理事,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,通州区大运河文化讲习所特聘专家,中国民间信俗澳门研究会副理事长。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礼制史、北京文化遗产、大运河、非遗等领域研究。在《中国史研究》《考古》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,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。主编出版《青少年文化遗产常识》《燕赵风骨》等系列文化遗产考察报告集,以及《北京运河非遗对话录》《京西论“道”——石景山历史文化纵横谈》《通州历史》等。

【编辑:王超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国际识局:哈马斯重量级人物接连丧生,加沙停火难度陡增?

中国核学会党委书记、理事长王寿君致辞指出,《李冠兴传》的发布,是对李冠兴院士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的一次全面展示和深刻诠释,希望通过这本传记的发布,让我们始终铭记和传承他矢志不渝、热爱祖国、躬身实践、求实创新、恪尽职守、鞠躬尽瘁的精神风范,坚守他常讲的“我们不怕困难,中央给我们的任务一定要完成,想尽办法去完成”的工作信念,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,坚定不移地大力推动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,为打造世界核科学技术中心和创新高地、成为国际核技术发展的引领者作出新的贡献。

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支撑网络强国建设

2022年度东莞市茶山镇经济发展局部门决算》显示,该局主要承担发展和改革、外事、工业和信息化、科学技术、商务、军民融合、金融等工作。负责拟订辖区内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,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等。机构设置和级别等资料暂缺。

对于日本政府这一主张,韩国多方提出强烈抗议

黎巴嫩看守政府公共工程和交通部媒体办公室发表声明称,鉴于地区局势变化,黎巴嫩领空将关闭两个小时,之后会根据情况来评估是否恢复航班。

企业家拼图“上海做对了什么”

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、全局性、稳定性、长期性问题。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,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制度建设是主线、是关键。

外交部发言人就菲律宾向仁爱礁运补答记者问

烟台10月19日电 (王娇妮 周洪洋)记者19日从烟台海事局获悉,巴拿马籍货船“HUA MEI DA”轮18日在山东蓬莱海域因大风走锚搁浅,经各方救援,船上13名遇险人员于19日全部获救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